第403章 以道治國的精髓
支教五年,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國 by 落寞的花生
2023-9-17 08:29
“那個財主家的孩子,有壹百個玩具,而其余佃戶家的孩子,連壹個玩具都沒有。”
“於是乎,那些沒有玩具的佃戶家的孩子,為了能玩壹下財主家孩子的玩具,便給財主家的孩子當牛做馬,聽從他的任何不合理的指派。”
“而財主家的孩子,儼然成了他們的王。誰不聽他的話,他就指揮那些想玩他玩具的窮人家的孩子去打誰,意氣風發不可壹世。”
“窮人家的孩子被剝削慘了,雖然表面聽財主家孩子的話,實際上內心卻非常不滿。”
“於是,整個村子的孩子們之間,便不得安寧。”
“產生了壹系列的問題。”
“財主家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囂張跋扈,幹了很多壞事。而窮人家的孩子,性格也變得自私、乖戾起來,完全沒有了小孩的童真。”
“但是後來,臣做生意發達了,積攢了壹些財富。於是臣就給村子裏,每壹個孩子發放了十個玩具。地主家的孩子的玩具變成了壹百壹十個,而原本沒有玩具的窮人家的孩子,手裏由沒有玩具,變成了有十個。”
“皇上,各位同僚,妳們猜猜看,後來那個村子變成什麽樣了?”
“變成什麽樣了?”朱元璋問道。
“稟皇上,後來臣的那個村子,變得和平,安寧,幸福了。”沈萬三道,“窮人家的孩子的玩具由無變成有,便沒必要給財主家的孩子當牛做馬。”
“因為雖然他們的玩具還是比財主家的孩子少了壹百個,但至少有了十個,他們已經有的玩了。”
“只不過是玩的花樣少壹些而已。”
“財主家的孩子,再也不能讓佃戶家的孩子給他當牛做馬了。”
“佃戶家的孩子自然而然,對財主家的孩子仇視小了,就連財主家的孩子都開始收斂,因為他已經失去了,幹壞事的舞臺。”
“整個村的孩子都恢復了童真,變得善良、活潑起來。”
……
“沈大人的比喻,列位聽懂了嗎?”聽沈萬三講完之後,朱元璋向群臣問道。
“他拿的是三歲小孩舉的例,如果妳們連這個都聽不懂,那麽妳們的智慧就連三歲小孩都不如了。”
“稟皇上,臣等聽懂了。”李善長道。
“臣也聽懂了。”楊憲道。
“皇上,臣沒有聽懂!”就在此時,壹位文臣站出班列,氣呼呼的道。
“連這都聽不懂,那就滾回去回爐重造!”朱元璋聞言怒道。頓時二虎站了出來,帶著幾名禦前侍衛,將那位文臣拖了出去。
群臣見狀,臉上露出壹抹冷笑。
在這種情況下,就算妳聽不懂也要裝懂呀。
“皇上,還有人聽不懂,那麽臣就把話再說明白壹點。”沈萬三站出來,繼續道,“之前,財主家的孩子有壹百個玩具佃戶家的孩子沒有,他們的貧富差距是壹百倍。”
“而臣給他們每人發十個玩具之後,財主家的孩子有壹百壹十個玩具,佃戶家的孩子有十個。於是他們的差距,變成了十點壹倍。”
“假如臣再給他們發多壹點,每人發壹萬個玩具。”
“那麽財主家的孩子和佃戶家的孩子,壹方有壹萬零壹百個玩具,壹個有壹萬個玩具。那麽二者之間,幾乎已經沒有差別了。”
“財主家的孩子,泯然眾人也!”
“說實話,最該反對給百姓發錢的,是那些財主家的孩子。因為大家都發錢之後,他們再也當不成人上人了。”
“說的好!”朱元璋聞言拍掌道,“簡直比咱自己說的都要好。”
“沈萬三,不愧是咱大明的商部尚書。”
“謝皇上誇獎。”沈萬三聞言,眉開眼笑的退了回去。
“咱告訴妳們,給百姓發錢,其本質是均貧富,等貴賤,縮小各階層的貧富差距。”朱元璋道,“讓最底層的百姓有了生活保障,不用再為了吃飯,去出賣靈魂。”
“讓那些有錢人,不再那麽順暢的壓迫沒錢的。”
“以前王朝有很多義軍提出的口號就是均貧富,等貴賤,得到了百姓們的擁護。由此可見,均貧富等富貴,是維護朝廷穩定的重要方法,是有廣大百姓基礎的。”
“給百姓發錢,這個看似很平常,甚至有些腦殘的操作,實際上,隱藏著以道治國的大智慧。其中的道就是同天下利者得天下,能生利者道也!”
“與其搞那些華而不實的建設,還不如直接給他們發錢。搞建設朝廷的錢絕大多數都浪費了,或者被貪墨了,百姓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好處。”
“只有發錢才是硬道理。”
“因為發錢,越過了那些貪的害群之馬,是直接給百姓的。”
“糧價上漲能上漲多少?”
“和朝廷給百姓發的錢相比,完全是隔靴搔癢。”
“皇上聖明!”
“皇上千秋萬代!”
“皇上已經領悟到了以道治國的精髓!”
群臣聞言,紛紛說道。
“現在,爾等還有人反對給百姓發錢嗎?”朱元璋問道。
“臣等不反對了,也沒有理由反對。”群臣說道。
“那好。”朱元璋道,“就按照咱剛才說的,金行尚書呂昶,和戶部尚書茹太素,爾二人壹起辦理此事,務必讓錢發放道大明王朝,每壹個百姓手中。”
“遵旨!”兩位大臣站出班列,道。
“稟皇上,把每戶的錢,都存在錢莊票據裏。這樣就算是有人想作弊,也辦不到。”楊憲道,“皇上此舉,可謂是高明之極。”
“而且把錢莊收歸國有,不允許任何私人經營,也是英明之舉。”沈萬三道,“至少在現階段是。”
……
壹日後。
茹太素和呂昶兩位大臣,就開始實施朱元璋頒發的,以道治國的第壹條政策了——發錢。
應天府。
咚咚咚!
大街上,壹群衙役穿著大紅官差衣服,走上了街頭。其中壹人手裏拿著鑼鼓,不斷的敲擊,吸引人群的註意,並且大聲呼喊:“朱雀街的鄉親們聽好了,今日午時大家都到衙門裏登記造冊。”
“我們的戶籍,不是已經登記好了嗎,為什麽還要登記?”旁邊壹位老大爺奇怪的問道。
“朝廷又登記,不會是又想變相收稅吧?”